解锁银川位居全国前十的文明密码-新华网

解锁银川位居全国前十的文明密码

2025-10-21 17:29:41
来源:银川新闻网

  一座城市核心的价值是什么?银川用行动给出了响亮答案——文明!

  近日,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庆祝第56届“世界标准日”主题活动上,《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(2025年)》首次发布。该报告围绕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六大专题展开评估,结果显示,在国内36个主要城市中,银川位列“文明城市”榜单第10位,为文明城市建设写下亮眼注脚。

  对银川而言,创建高质量文明城市,是深入实施“五八”强首府战略、加快建设品质强市的生动实践。漫步银川的大街小巷,城市精管善治、乡村成风化俗、行人谦恭有礼……这些看似寻常的片段,在朝夕相伴的生活里,正一点一滴汇聚成银川独特的文明底色,最终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踏实与温暖。

  精管善治 雕琢文明新颜

  文明,是一座城市最“硬”的软实力,更是百姓日常里最“真”的幸福感。

  从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理念出发,银川始终以“创建为民、创建惠民、创建靠民”为核心,既精心雕琢城市外在“颜值”,也用心打磨民生内在“品质”,让文明的种子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。

  银川把“民生小事”当作“心头要事”,用细腻笔触勾勒生活品质升级图景。漫步老城区,曾经斑驳杂乱的背街小巷已悄然蜕变,像自强巷这样承载记忆的老街巷,如今门面规整又不失特色,墙绘点缀间流转着文化韵味,既留存“老城记忆”,又迸发崭新活力,成为居民漫步、游客寻味的热门地标。老旧小区焕新同样藏着民生温度,永宁县老旧小区实成小区的改造正热火朝天地推进。“以前小区部分墙皮脱落、地面坑洼,住着闹心。”在此生活20多年的居民鲁伏说,如今随着工程推进,小区环境大变样,楼道彻底焕新,外立面清新配色让人眼前一亮,每次回家都觉得心情舒畅。

  文明创建不止于局部美化,更驱动城市整体能级提升。在民生“十心”实事长效机制推动下,基础设施持续加固,教育、就业、养老、医疗等保障网越织越密,让市民生活更安心、更有底气;道路换新颜、菜市场升级为“智慧型”,每处改变都精准回应群众期盼;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“最多跑一次”等改革稳步落地,优化了营商环境,让“高效便民”成为政务服务的醒目标识……

  这些扎实举措,化作可感可触的日常:出行时拥堵减少、通畅增多;家门口学校更近、文化场馆更有吸引力;小区旁小微公园绿意葱茏、生态绿地开阔惬意。每一处细微改进,都在默默累积群众获得感,让文明成为融入三餐四季的温暖体验。

  如今,银川不仅将“国际湿地城市”“中国十大大美之城”等荣誉收入囊中,更以民族团结、营商优良、双拥稳固的鲜明特质,塑造出有温度、有质感的宜居之城。在这里,文明是斑马线前的片刻谦让,是窗口单位的高效便捷,是寻常日子的踏实舒心,更是城市发展的底气。

  美德沁城 培育时代新风

  文明城市的核心是人,关键在于提升市民素质、凝聚城市精神。

  海智梅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,她用十多年光阴扛起家庭重担,不仅抚养着自己和已故亲属的6个孩子,还在生活拮据时,既竭尽所能保障孩子们的物质需求,又用心营造丰富的精神生活,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。

  一名模范就是一座精神丰碑。为了让榜样力量照亮更多人,银川近年来构建起“发现-培育-宣传-关爱”的典型选树链条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有25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、52名“中国好人”、5名全国“新时代好少年”,还有226名自治区道德模范、57名“宁夏好人”。越来越多的先进典型从群众中走来,以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,为市民树立鲜明价值导向,推动文明之风在城市里向上向善、浸润人心。

  文明的培育,需要融入城市肌理、化为市民习惯。如今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景观小品点缀街角巷尾,“文明长廊”图文并茂讲述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,墙体彩绘生动描绘“邻里和睦”“孝老爱亲”的生活场景,各条街巷已形成“转角见文明”的视觉矩阵。经过耳濡目染,市民的文明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。

  在此基础上,银川持续大力培育时代新风。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、文明餐桌倡导节约风尚、文明旅游守护美好风景、文明上网营造清朗空间、文明礼仪涵养君子之风、文明交通保障出行安全……一系列“多民族一家亲 文明让银川更有品质”主题实践活动,让文明行为融入日常、成为自然。

 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明创建的重要一环。银川创新构建“课堂+课外”“学校+家庭+社会”大思政体系,打破传统课堂边界。从在博物馆探寻历史脉络,到去酒庄感受产业发展,从闽宁协作一线见证奋斗故事,再到“云端课堂”连接广阔世界,思政课就这样“走”出去、“活”起来、“融”进来。师生们在跨越山海、贯通古今的沉浸式学习中,筑牢思想根基,传承文明薪火。

  此外,银川还持续扩容“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”,将便民服务送到市民身边;理论宣讲大篷车深入社区、乡村,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家常话;“四送六进”文化惠民活动精准对接需求,让优质资源传递到群众心坎上。在多元务实举措下,文明正扎根城市肌理、浸润群众日常。

  全民执笔 共绘文明画卷

  城市文明的根基,从不是一人之力的“添砖加瓦”,而是千万人同心的“聚沙成塔”。在银川,无数市民以行动为笔,志愿者以服务为墨,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厚重而鲜活的文明底色。

  “王忠效的三句半真接地气,自己写的词讲的都是咱身边事,政策听得懂、记得牢,还能当故事传。”兴庆区丽景街街道春城社区居民黄亚玲提起这茬,语气里满是赞许。作为辖区家喻户晓的志愿者,王忠效始终坚信“文化是连接人心最好的桥梁”。他发挥创作、书法、演讲特长,把政策要点拆解成通俗唱词,将时代故事融入鲜活表演,为居民送上一场场“有温度、冒热气”的文化大餐。

  王忠效的坚守,正是银川志愿者群体的生动缩影。截至目前,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53万。这支庞大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,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,大街小巷里,他们耐心指引方向,为行人驱散不便;社区院落中,他们为老人修剪头发,用细致服务传递温暖;广场公园里,他们搭建临时讲台,把安全知识、政策解读得明白透彻……这些志愿者如同点点微光,虽平凡却坚定,将善意播撒在每一处需要的地方。

  为让文明无死角,银川统筹推进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、文明家庭、文明校园创建,形成各领域协同发力的良好格局。在乡村,整洁街巷连着家家户户,文明乡风浸润田间地头;在单位,规范服务窗口、文明办公氛围,让办事群众感受到便利;在家庭,和睦亲子关系、孝老爱亲家风,成为文明传承的最小单元;在校园,琅琅书声伴着文明礼仪教育,为城市文明培育未来力量。

  历史长河奔流不息,文明之光绵延不绝。文明城市建设没有终点站,只有一往无前地持续前行。如今的银川,正以全民参与的热情凝聚强大力量,以全域推进的决心拓宽文明边界,以久久为功的坚持深耕精神土壤。这座城,正在文明的滋养下,不断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、更加动人的万千气象。(记者 肖梦琪)

【纠错】 责任编辑:纪桂红